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穿着在外奔波了一天的衣服和裤子,回家后直接往沙发或床上一坐、一躺,心里偶尔会泛起一丝恶心的感觉。想到这些衣物碰过各种公共场所的表面,比如地铁座位、办公室椅子和餐厅座椅,甚至不知道此前都是哪些人接触过的,就觉得浑身不自在。要是上网刷到恶心的图片和视频,整个人都不好了。
这种健康担忧有必要吗?穿着外裤能直接坐在床上吗?对于大多数健康人群来说,日常外出穿的衣服传播疾病的风险其实很低,不必过分担心。但以下情况需要留意:医务人员、清洁工等高风险职业人群,工作服可能携带较多病原体,建议不要穿回家;如果家中有免疫力较低的成员,比如慢性病患者等,应保持警惕,避免机会性感染;从防过敏角度,建议回家后更换外衣,尤其适合季节性过敏人群。除衣物清洁外,坚持良好的手部卫生习惯,才是预防病原体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
虽然理论上衣物可能在疾病传播中扮演“中间”角色,但它的重要性尚不明确,而且总体风险很小。大多时候,外衣上存在的极少量病原体并不足以让人生病,一般都要达到一定的数量才能引发感染。不少导致呼吸道和胃肠道疾病的病原体在体外存活的时间并不长。一项针对新冠病毒的建模研究发现,病毒在棉质衣物上会比较快地失活,仅乘车通勤后回家,衣物上有传染性的病毒量就可能减少80%之多。衣物的纤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锁住”病毒和细菌颗粒,让它们不那么容易通过接触转移到人的手上或其他表面。与直接吸入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产生的飞沫相比,衣物上附着的病原体“生物利用度”要低得多。同样的,新冠病毒的建模研究发现,由衣物上的悬浮颗粒引起的“二次吸入暴露”情况,要比在工作场所的吸入暴露低2到3个数量级,这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
和普通外衣不同,医务人员的白大褂则是公认的传播载体。研究发现,医护人员的白大褂上经常会沾染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等致病菌。类似地,针对护士白大褂的研究显示,50%的样本都有致病菌污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不止于此,白大褂上的细菌污染程度还会随着工作时长而增加,这些细菌甚至可以在白大褂上存活数天到3个月之久。为了防止病原体从医院传播到医院外(尤其是家中),对于医务工作者,应尽量避免在医疗区域外穿着白大褂,更不要把白大褂穿回家、带回家和其他衣物一起清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