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给不给你!"——这句充满威胁的话语,出自山西大同四中一名工作人员之口。11月1日,一段视频在网络引发轩然大波:一名女生因在校门口购买淀粉肠,被强行收走电动车钥匙和家门钥匙。面对女孩的哭泣哀求,工作人员展现出的不是教育者的关怀,而是权力者的傲慢。这不禁让人追问:我们的教育管理,何时从"育人"异化成了"治人"?
事件回顾:一根淀粉肠引发的教育暴力
视频中令人揪心的画面,呈现的是一场赤裸裸的权力不对等。成年男性工作人员以"食品安全管理"为由,当众没收学生私人物品,这种行为已超出合理管理范畴。校方后续通报称将"依法依规处理",却难以掩盖事件暴露的核心矛盾——校规执行是否已越界成为权力滥用的遮羞布。
类似事件绝非孤例。海南中学保安将学生外卖扔进花坛,辽宁高校人员公开没收外卖,四川高校发生保安丢弃学生餐食事件……这些案例共同勾勒出一个令人忧心的现实:部分学校正以"安全管理"之名,行"懒政管控"之实。当教育管理者将矛头对准弱势的学生群体,而非着力改善食堂质量,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折射出教育初心的严重偏离。
异化校规的三大特征:当管理背离育人本质
从法律视角审视,没收钥匙行为已涉嫌违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7条明确规定,学校应采取"适当方式"管理学生行为。强行扣押私人物品不仅侵犯学生财产权,更损害其人格尊严。事件中工作人员"看我给不给你"的威胁性语言,暴露出权力傲慢已取代教育关怀。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管理逻辑的错位。校方辩称"校外食品质量无法保证",却回避了两个关键事实:一是学校不具备市场监管职能,二是改善供餐质量才是治本之策。这种"管不了商贩管学生"的思维,本质上是将外部风险转嫁给弱势学生群体的懒政行为。
他山之石:柔性管理的教育智慧
日本"给食教育"提供了一种值得借鉴的模式。通过共同分餐、垃圾分类等实践活动,学生在参与中自然形成规则意识,而非通过强制惩戒。我国《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也强调"育人为本"原则,深圳某校"学生自治委员会"的成功实践证明,让学生参与规则制定,能显著提升管理认同度。
教育的真谛在于培养自律而非强制服从。陶行知曾言:"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当管理者将学生视为需要驯服的对象而非平等主体,教育就已背离其本质。对比事件中工作人员的粗暴言行,更凸显教育者应有的温度与智慧。
重构路径:让权力回到制度的笼子里
明确法律边界是首要任务。应建立教师惩戒权"三不"底线:不侮辱人格、不损害健康、不剥夺财产。学校需制定《惩戒实施指引》并向社会公示,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下。同时引入制衡机制,通过校规听证会、学生权益委员会等制度设计,使管理规则更具包容性与合理性。
根本解决之道在于提升食堂服务质量。将供餐满意度纳入学校考核指标,倒逼食堂改善品质与口味。当校内食品既安全又美味,学生自然减少购买校外食品的需求。这种"疏堵结合"的思路,远比简单粗暴的禁令更符合教育规律。
结语:教育是点亮心灯,而非收缴钥匙
淀粉肠事件犹如一面镜子,照见了教育管理中的权力异化现象。重温《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学生"条款,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扪心自问:我们是在培养独立思考的公民,还是在制造唯命是从的服从者?教育的初心,永远在于点燃心灯,而非收缴钥匙。唯有回归育人本质,才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