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以前,水产养殖从业者多使用地西泮麻醉鱼产品,后被证实会在鱼体内永久性残留,人类食用后或出现疲乏嗜睡、精神混乱等症状,对儿童生长发育潜在危害大。随后,农业农村部明确,地西泮等畜禽用兽药在我国均未经审查批准用于水产动物,不得使用。水产品通过地西泮快检方法,药检合格后方可上市。
三年前地西泮被明令禁止后,包括丁香酚在内的麻醉剂由于效果显著,逐渐占据国内的渔用麻醉剂市场。但涉及到渔用麻醉剂安全评价、药物残留的研究并不多见。业界对丁香酚等植物源麻醉剂的安全性研究尚不充分,出台监管措施尚缺乏理论依据。
2016年,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发表的文章分析了丁香酚、MS-222和其他麻醉剂的发展情况,提到“当前国内外学者多侧重于麻醉效果的研究,安全性研究得很少。市场中麻醉剂品种多,有些对水产品或对人类存在安全性隐患。”但具体有何隐患,文内并未指出。
丁香酚用于水产品麻醉有无危害,业内说法并不一致。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的研究认为,丁香酚高效、安全、价格低廉且不会诱发鱼体产生有毒及突变物质,被广泛应用于活鱼运输、采卵和手术等养殖过程和科学试验中。华南地区一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世卫组织食品添加剂专委会建议丁香酚的人体可接受日摄入量为2.5mg/kg,60kg成年人每天吃150mg以上才可能对身体有害。此外丁香酚不耐高温易挥发,通过蒸、煮、炖等热加工一般可有效去除残留,“只要吃的鱼没有强烈的芳香味,就不必过于担心。”
关于丁香酚的使用,世界各国的做法并不统一。丁香酚被用作食品添加剂,在中国、美国和欧盟等可合法使用。作为渔用麻醉剂,丁香酚在日本、新西兰、南非等可合法使用。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国家地区规定,食用鱼须经过一定停药期后方能上市销售,对丁香酚的水中直接投放量也有限制。
广东海洋大学教授汤保贵提到,麻醉剂运鱼有一定优势,不可能完全禁用。目前需要做的就是搞清楚其中的药物残留。这需要研究人员做药物代谢动力试验,需要科学的数据支撑。在他看来,对于使用麻醉剂运鱼应出台相应规定,规范水产贸易企业使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