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国家卫生健康委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超过1000家医院通过了国家级心衰中心认证。
心衰是指各种原因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受损,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终末阶段。
据统计,过去10年我国心衰患病率增加了50%,心衰患者超过1200万人,每年新发病例约300万,而且再住院率居高不下,医疗负担重。
调查显示,心衰患者平均每年住院3.3次,人均每年住院费近3万元。2017年以来,我国在二级及以上医院启动心衰中心建设,构建起“国家级中心-省级中心-地市级医院”三级联动体系,核心目标是推行规范化诊疗,对心衰患者长期随访管理,提供诊断、治疗、康复、护理等连续性诊疗服务,建立区域协同救治网络。
专家呼吁,心衰防治的前移是关键。下一步,心衰中心建设将更加注重与高血压、胸痛、房颤等中心的协同,加强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早期干预,从源头上减少心衰的发生。
出现这些表现,警惕心衰发生
近年来,随着心血管疾病高发,心衰患者持续增多且呈年轻化趋势。早期筛查对预防或者延缓心衰的发生,降低心衰死亡率尤为重要。
心衰的早期信号比较隐蔽,容易被误认为是“老了”“累了”甚至于是“胖了”,早期症状通常与器官供血不足和身体积水有关。
呼吸困难、喘不上气是最典型和最常见的信号。比如以前能轻松完成的活动如走路、上楼、做家务,现在却感到气喘吁吁、需要中途休息。晚上平躺睡觉时,感觉憋气,入睡后突然因胸闷、气急而惊醒,需要马上坐起。
双下肢水肿,最常见的是双脚、脚踝、小腿出现对称性的水肿。
体重快速增加,由于液体潴留,体重可能在几天内突然增加2到3公斤以上。
持续的咳嗽、咳痰等。
高血压患者、冠心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肥胖者、有心脏瓣膜病或心肌病家族史者以及长期吸烟、酗酒者是心衰的高危人群。
如何打赢心脏保卫战?
第一防线:童年与青年期——播下健康的种子
拒绝肥胖: 从小培养健康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限制高糖、高脂加工食品,避免儿童期肥胖。
动起来: 保证充足的体育锻炼,让心脏更强壮。
绝对禁烟: 让下一代远离烟草和二手烟,这是对心脏最重要的保护。
第二防线:中年期——守住关键阵地(防控危险因素),这是预防心衰最关键的黄金时期!
管好血压: 高血压是导致心衰的头号元凶。定期监测血压,如果确诊,务必坚持服药并将其控制在稳定达标范围内(通常
控好血糖: 糖尿病会损伤血管和神经,极大增加心衰风险。健康饮食、规律运动和必要药物是控糖的关键。
调好血脂: 降低“坏胆固醇”能有效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避免冠心病、心梗的发生,从而切断通往心衰的重要路径。
健康生活: 保持健康体重。
第三防线:已患心脏病——严防死守,阻止进展
如果已确诊冠心病、心梗或心脏瓣膜病等,更需要积极治疗:
遵医嘱服药: 坚持服用医生开具的降压药、降糖药、他汀类药物,特别是对于心梗后患者至关重要的“金三角”药物(ACEI/ARB、β受体阻滞剂、SGLT2抑制剂),能显著延缓甚至逆转心功能恶化。
定期复查: 心脏康复和定期随访至关重要,医生会根据您的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第四防线:早期信号期——及时干预,逆转危机
如果出现轻微活动后就气喘、脚踝水肿、容易疲劳、夜间平卧咳嗽等早期心衰迹象,必须立即就医。早期诊断和干预,有可能阻止或延缓疾病进展。
心衰预防,不是等到老了才开始的补救,而是从今天开始,为健康心脏做出的每一个选择,这是一场需要终身投入的“心血管健康投资”。
(羊城晚报·羊城派综合自央视新闻、潇湘晨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