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最具威力”核武器亮相 新型潜射导弹震撼登场。金日成广场上,导弹发射车拖着巨型弹体缓缓驶过,围观人群挥舞国旗发出欢呼,身穿黑色皮衣皮帽的金正恩微笑挥手。2025年10月4号的这场夜间阅兵不仅是一场庆典表演,更是半岛战略博弈的重要一步。
与往年不同,此次阅兵未展示洲际弹道导弹,而是首次曝光了名为“北极星-5”的新型潜射弹道导弹。这种导弹比去年亮相的“北极星-4”更大更长,发射车上清晰标注的“北极星-5”字样暗示其可能搭载多弹头或延长了射程。
朝鲜海军方阵展示了多款新型战略武器,除了“北极星-5”潜射导弹,还出现了被称为“朝版伊斯坎德尔”的“KN-23”弹道导弹改良版。该导弹的弹头形状尖锐,发射车轮子增加一对,可能提升了机动性和精度。此外,分析人士还在图片中发现一种新型短程固体燃料导弹,外形类似美国陆军的MGM-140战术导弹系统,被推测为“KN-24”的升级版。
阅兵式上,4枚“海啸-2”型核鱼雷装载在大型卡车上亮相。据朝中社报道,其潜航距离达1000公里,比此前型号增加400公里。韩国《东亚日报》分析称,这种武器可从朝鲜北端海域打击韩国南海岸所有港口,甚至可能绕行公海避开美韩监视网。美国“动力”网站指出,朝鲜展示的无人潜航器功能类似俄罗斯“波塞冬”核鱼雷,虽然可能使用电池动力而非核动力,但携带核弹头的设计针对性极强。
朝鲜发展潜射弹道导弹并非偶然。早在1990年代,朝鲜就从苏联解体后的混乱中引进了导弹技术和专家。1993年,朝鲜购进了12艘俄罗斯“高尔夫”级潜艇用于研究,这些潜艇可发射R-21弹道导弹。2014年后,朝鲜在新浦船厂加速开发潜射技术,先后进行了11次“北极星-1”型导弹试射,初期多次失败,但在2016年8月的一次试射成功飞行500公里,证明了技术突破。
水下发射需解决导弹出水难题,采用“冷发射”或“热发射”方式应对水压干扰;推进系统需强化发动机动力以延长射程;制导系统则需结合潜艇实时位置数据,避免洋流导致轨迹偏移。朝鲜通过改造俄制R-27导弹技术,并改用固体燃料发动机,逐步提升可靠性。金正恩在劳动党八大上透露,新型核潜艇设计已进入审查阶段。若成功搭载潜射导弹,朝鲜潜艇可能潜航至美国本土附近发动突袭,大幅提升核威慑力。
2025年10月正值美国拜登政府上台前夕,韩联社分析认为,朝鲜刻意避免展示洲际导弹是为了减少对美国的刺激。半岛电视台指出,阅兵仍是向拜登政府释放信号,试图以军力展示换取谈判筹码。近期美韩联合军演升级,F-35机群和核动力潜艇频繁现身半岛周边。作为回应,朝鲜在阅兵中突出“以核制核”逻辑。人民武力部部长金正宽讲话称,若敌对势力侵犯朝鲜安全,将“先发制人动员强攻击力”,未直接点名美国。
朝鲜在疫情与经济压力下,通过军事成就强化内部凝聚力。阅兵式上“核武护国”的口号与民众欢呼场景,将资源向军工倾斜的行为正当化。
朝鲜阅兵后,美日韩迅速行动,韩国紧急召开国家安全会议,日本防卫省加强卫星监控,美军RC-135侦察机连日出现在朝鲜半岛空域。韩国媒体对“北极星-5”潜射导弹和无人潜航器高度警惕,《东亚日报》推测其可覆盖韩国全境港口。中俄态度则显克制,中方呼吁“冷静克制”,俄罗斯强调“外部施压只会适得其反”,凸显半岛问题背后的大国博弈复杂性。韩国国内“自主核武装”声浪再起,日本也可能加快导弹防御系统升级,区域军备竞赛风险加剧。
朝鲜的武器展示兼具内宣与外宣功能。对外,潜射导弹和核鱼雷是对美韩军演的直接回应。美国近期将战略核潜艇派驻韩国港口,朝鲜则以“水下杀手”强调不对称威慑能力。对内,金正恩通过阅兵巩固“强军大国”叙事,缓解经济压力下的政权合法性挑战。阅兵式上,无人机编队首次以实战姿态飞行,展示“新星-4”型和“新星-9”型无人机,针对性对标美国“全球鹰”和“死神”无人机。
朝鲜并未完全关闭对话窗口,展示新型武器可提高未来谈判要价能力,例如要求放松制裁或承认其核地位。这种“强硬与试探并存”的策略使半岛局势既紧绷又留有转圜余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