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高温叠加高降水量的天气制造出的“桑拿天”,让不少北方网友直呼遭遇“史诗级潮湿”。国家气候中心二级研究员周兵表示,“暖湿化”是一个气候变化概念下的专业词汇,变暖意味着气温升高,变湿则意味着降水增加。
通过对北方45个城市2000年至2022年夏季的数据分析,高温天气呈现出普遍增强的态势。例如,河南信阳2000年全年高温天数仅为5天,而到了2022年这一数字已攀升至35天。郑州从2000年的8天增加至2024年的31天。此外,一些传统温凉区域如大连和丹东也开始出现高温天气。
在高温天气愈发频繁的同时,北方地区的降水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辽宁丹东的降水增幅最为显著,从2000年的359.3毫米增长至2024年的779毫米。东北、华北、西北地区降水增长非常明显,多个城市的降水量增幅超过100毫米。
周兵认为,中国北方变暖与全球变暖的趋势一致,且变暖的程度更加明显。今夏的高温闷热主要是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导致。京津冀等特大城市群还不可忽视城市热岛效应,这个因素使得日平均气温比郊区推高2℃—4℃。
在农业生产一线,高温频发与降水增多迫使从业者采取更积极的预防措施来应对挑战。王乐乐所在的烟台果园种植基地在今年遭遇了严峻的天气挑战,春季干旱、夏季持续高温,苹果即将成熟时又遭遇连续降雨。他们选择在早晚时段用井水灌溉果树以保持湿度,避免花芽分化不良和果实脱落。后期遇到降水过多时,则不间断排水来应对。
在文物保护领域,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一凡是一位山西省的“文物医生”,长期从事彩塑、壁画和古建筑彩画的修复工作。她提到,2021年10月的一场持续强降雨导致省内大量古建筑受损,平遥古城城墙局部坍塌。低级别文物在极端天气面前非常脆弱,难以实现精细化防护。
当北方的气候走向“暖湿化”,受影响的不仅限于农业和文保。“像南方一样的天气”不再只是一时的调侃,而是人们需要适应的新常态。它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还难以做一个清晰的描述,但确定无疑的是,它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每个行业、每个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