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楼里回荡着脚步声,首届50名新生踏入耗资43亿建造的校园,他们每个人背后都站着一位百亿富翁和一个沉甸甸的承诺。
“我向社会公告要捐款100亿元,到今年8月31日,已经花了43亿元左右。”曹德旺,这位78岁的玻璃大王面对镜头坦然说道。他的身后是即将迎来首批本科生的福耀科技大学校园。
9月初,50名新生走进这所号称“对标斯坦福”的新型大学。他们中有人放弃了清华北大的录取机会,以683分的高分选择了这所还没有毕业生的学校。校园设计容量1.6万人,却仅为50名学生配备了近乎奢侈的教育资源。
一边是百亿资金的投入,一边是仅50人的招生规模;一边是“非营利”的承诺,一边是“本硕博8年制贯通培养”的野心。曹德旺的教育实验,正在以一种近乎偏执的方式拉开序幕。
01 百亿赌注,玻璃大王的另类办学路
曹德旺的办公桌上摆着一幅字:“敬天爱人”。这后来成为了福耀科技大学的校训。这位9岁上学、14岁辍学的企业家,却把目光投向了高等教育这一最需要耐心的领域。
“我国已有三四千所大学,再多一所类似的意义不太大。”曹德旺直言不讳。他创办福耀科技大学不是为争名夺利,而是要打造一所与众不同的学校。
巨大的资金投入让人咋舌。截至目前,曹德旺已投入43亿元,其中13亿元用于基建,30亿元用于购买设备。这些钱来自他个人捐赠,通过河仁慈善基金会支付。
与传统高校不同,福耀科技大学采取“理事会+校长负责制”的现代治理结构。曹德旺做了一个他自认为“最聪明的选择”: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对王树国校长充分授权。
王树国,这位西安交通大学原校长,如今掌舵福耀科技大学。他在开学典礼上承诺:“希望帮助每一位学生成长为独一无二的人才。”
校园内的设施令人惊叹:两人一间的宿舍约50平米,配备密码锁、大阳台和独立卫浴。食堂菜品价格亲民,一盘素菜2元,一盘荤菜5元,10元能吃饱。这样的条件在国内高校中实属罕见。
02 招生玄机,50名学生的实验与争议
福耀科技大学首届招生就引发关注。面向福建、河南、江西、湖南、广西五省区,仅招收50名本科生。最低投档线为616分,在河南更是录得683分的高分。
对于招生规模之小,外界议论纷纷。有人质疑这是“超短裙招生”策略——通过减少招生数量来提高分数线,提升学校声誉。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以小规模招生换取更高的录取分数线,以确立学校的‘江湖地位’。”但他同时指出,能否持续吸引优秀生源,取决于办学质量和毕业生发展前景。
一名来自湖南的王同学表示,尽管高考分数低于预期,但能上这所学校他非常满意。这种满意感在首批学生中较为普遍,尤其是考虑到他们能获得的教育资源。
福耀科技大学为学生配备四位导师:生涯导师、科研导师、企业导师和学业导师。师生比逼近1:5,远高于传统985高校的1:15。这意味着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大量关注和指导。
03 教育革新,新型大学的破局之道
福耀科技大学自称“新型研究型大学”,其“新”体现在多个方面。
学校采用“3+2+3”学制,学生本科阶段可获得福耀科大和境外名校双学位。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学生,毕业后将获得合作境外名校的学位。这种贯通式培养旨在让学生26岁前后完成博士学业。
在专业设置上,学校聚焦国家战略和产业前沿领域。招生时按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招生,大二下学期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智能制造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
教学模式颇具创新:授课老师实行双员制,既有理论培养的老师,也请企业家授课。学校与众多企业合作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多走向社会而非耗在教室里。
福耀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表示,学校定位“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国际化”。与传统高校相比,它更注重学科交叉前置和资源高度集约。
这种新型大学的出现,正在撬动原有的高等教育格局。它们不追求“大而全”,而是希望在有限领域快速建立国际竞争力。
04 企业家精神,曹德旺的办学底气
曹德旺办学的底气来自他在实业领域的成功。他将福耀集团从乡镇小厂发展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玻璃制造企业。
“专注专业”是福耀的成功纲领。曹德旺几十年如一日专注汽车玻璃,从未动摇。他说:“开始做汽车玻璃时,中国的汽车玻璃都是进口的。我就是觉得进口的又贵、又不方便,很心疼,才去做汽车玻璃。”
面对行业内卷,福耀总是避开、绕开,不参与恶性竞争,而是专心做好、做强主业。曹德旺强调:“我们不是什么赚钱快就追什么,而是秉持对社会高度负责的专业主义精神。”
这种专注精神也被带到办学中。曹德旺认为:“教育是事业而非产业”。他期待福耀科技大学能培养出对国家、社会、人民有益的人才。
对于企业家角色,曹德旺有独特理解。他将企业家比作象棋中的“士”:要有很宽的知识面,深厚的专业素养,以及良好的人品和格局。
先立德、后建功是曹德旺对企业家的要求。他认为真正的企业家应做到三点:国家会因为有你而强大,社会会因为有你而进步,人民会因为有你而富足。
05 挑战前行,新型大学的未知之路
尽管开局顺利,福耀科技大学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是学术沉淀不足问题。相比百年名校,新型大学缺乏厚重的学术传统和稳定的学术共同体。高水平科研团队的构建需要时间积累。
社会认可度是另一大挑战。在公务员选调、部分行业招聘中,新型大学的毕业生是否能享有与传统名校同等待遇,尚待观察。这直接影响考生和家长的选择。
资金可持续性也至关重要。与公办高校不同,民办高校主要依赖捐赠与政府支持。而大型科研项目和高水平师资的投入巨大,需要稳定的“造血”机制。
曹德旺曾表示:“如果学校办不好,我会追加捐款。”但这种依赖个人财富的模式能否持续,仍是未知数。
福耀科技大学的未来发展,也将受到中国高等教育整体环境的影响。随着高考人数下降和海外教育竞争加剧,新型大学需要在质量上真正脱颖而出。
熊丙奇指出:“我国并不缺研究型大学,缺的是有鲜明特色、能将研究与应用深度结合的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福耀科技大学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在“新型”上做出真正的创新。
06 慈善之心,从放牛娃到教育捐资者
曹德旺的慈善之路并非从今日开始。
他出生于1946年,童年家境贫困。9岁才上学,14岁被迫辍学,放牛、卖烟丝、贩水果、拉板车是他早年的生活经历。这些艰难岁月塑造了他对财富的理解。
“钱拿出去谁都会痛,我形容是自己割自己的肉。”曹德旺这样描述捐款的感受。但他仍然坚持慈善,因为相信“慈善是社会的第三种分配方式,其终极目的是为了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从1983年第一次捐款至今,曹德旺累计个人捐款已超过百亿元。他的慈善项目涵盖扶贫、救灾、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
2011年,曹德旺捐出价值数十亿元的福耀玻璃股票成立河仁慈善基金会,这是中国目前资产规模最大的公益慈善基金会之一。基金会彻底与曹家剥离,拥有完整股权。
曹德旺一家四代信佛,他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但他很少烧香许愿,认为“烧香烧不出佛理,烧不出平常心”。他说:“我的无上秘笈是‘不贪’,佛家持戒,第一就是要戒贪。”
对于移民问题,曹德旺态度明确:“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我事业的重心一定在中国。”这种家国情怀支撑着他的慈善和办学事业。
07 未来展望,一场教育实验的开端
福耀科技大学的实验刚刚开始。
那50名学生如今在校园里学习生活。他们大一、二接受通识教育,大三学习专业课程,大四到合作的境外名校学习一年。每个人都有着光明的就业前景——曹德旺承诺,如果学生愿意,福耀会全部接收。
但更重要的是,这批学生将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金石。他们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更多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前景。
福耀科技大学的探索,恰逢中国高等教育转型期。从南方科技大学到西湖大学,从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到大湾区大学,一批新型大学正在挑战传统教育模式。
曹德旺期望,福耀科技大学能够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条鲶鱼,激发整个系统的活力。而这条鲶鱼的价值,不在于复制传统名校,而是开辟一条新路。
“我们是从体制上、机制上对标斯坦福。”曹德旺表示。但他也清楚,这条路充满挑战,需要长期投入和不懈努力。
福耀科技大学的成败,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评判。但曹德旺似乎已经做好了准备:“我办这所大学,不是为了争名夺利,也不是要办一所平凡的学校。”
当黄昏降临福耀科技大学校园,50名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着各种实验和研究。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承载着曹德旺的期望:“不仅要学知识,更要学做人;不仅要会思考,更要能动手;不仅要立足中国,更要面向世界。”
曹德旺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这片耗费他43亿心血的校园。他清楚,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百亿捐款只是入场券,能否真正打造出一所一流大学,需要时间检验。
“我们目标一致:为了共和国的强大。”曹德旺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