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人民日报》刊文与郭晶晶交谈,旨在剖析杰出运动员的丰富人生经历。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即将在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举办,广州市南沙区文化会展的副负责人郭晶晶,近期正积极推动珠江三角洲迎接全运会体育活动的开展。
从巅峰运动员到权威裁判,从竞技领域到慈善事业,郭晶晶经历了多重角色转换,她内心的感受如何?如何在赛场赢得荣誉与个人成长中传播体育精神?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夺冠的郭晶晶——新华社发
郭晶晶,河北保定人氏,七岁起涉足跳水领域,二零一一年结束竞技生涯,二十三载职业生涯中共赢得七十七块金牌、十四块银牌、四块铜牌,退役之后,她考取了国际裁判资格,成为国际泳联跳水技术委员会的委员,同时兼任裁判工作。
北京奥运会时摘金的郭晶晶——新华社发
“把每一个过程做好了,结果自然就在那里”
问:刚开始学习跳水时,您才7岁,那么小,怎么坚持下来的?
回想起教练去幼儿园挑选运动员的那件事,当时我只明白是要去学习游泳,心里十分紧张,毕竟小时候曾经被水呛过。尽管内心有顾虑,但我还是决定要挑战自己,于是报名参加了这项活动。在开始练习之后,我逐渐发现自己对跳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94年以及1995年期间,郭晶晶留着短发,看起来十分男孩子气——新华社发
问:哪些教练对您的影响比较大?
我的运动生涯中,有三位重要的人,她们是教练和领队周继红,一直带我前进,助我获得成功。
首位是引导我的启蒙师李芳老师,她决定让我接触跳水,那时我初次了解到这项运动。刚开始练习时,我建立了坚实的基础,这为后续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排在第二位的是于芬指导把我招入国家队的事情。我那时还是体校的学生,在国家队的选拔集训中被于指导看中。她领我进了国家队的一线队伍,和奥运冠军伏明霞一起进行训练。那段时间我的提高速度非常快。
第三位是钟少珍教练,她在我人生陷入困境时,重新将我支撑起来。我们共同度过了运动生涯中的许多阶段,从遭受质疑到逐步走向辉煌,若没有她持续的陪伴和激励,我无法登上领奖台的最高处。
此外还有我的教练周继红,她不仅在我的体育道路上助我不断进步,在我结束比赛后,还支持我参加国际裁判考试,加入国际泳联,并一直陪伴至今。她协助我制定人生蓝图,使我能在专业领域持续贡献力量。
各位指导在不同阶段都给予我莫大支持,反观当下,正是各位的辅助逐步成就了今日的我。
2004年雅典奥运会期间,你赢得了女子三米板单人项目和双人项目的两枚金牌,从而首次成为奥运冠军,关于当时的心情和感受,你有什么想法?
回答是,雅典赛场,作为第三次踏上奥运征程的我,或许面临最终机遇。当时我并未过多思量,只是专注如何展现最佳水平,怎样把每个动作完成得更加出色。
赢得冠军,我原以为内心会十分澎湃,眼泪也会决堤似的涌出。可当真正站在领奖台上时,情绪反而异常安稳,如同预料之中一般,每一步都准备妥当,胜利水到渠成,并非侥幸得来。
问:回忆23年的跳水生涯,还有哪一次比赛经历让您难忘?
难忘的经历要数2008年北京奥运会了。那时责任很重,身边的人都认为我必须夺冠,我也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奋力拼搏。赛前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反复设想决赛的情形——遇到状况该如何应对,让自己不受外界干扰,展现出应有的实力。到了关键时刻,挑战的已不是其他选手,真正的较量变成了和自己较劲。
“人生不该只有一种可能,我想给自己更多成长空间”
问:在职业生涯巅峰期,您为什么选择退役、赴国外学习?
人生并非只有一条道路,我渴望为自己创造更广阔的发展天地。我长期专注于跳水领域,仍需大量知识积累,更需拓宽眼界。当我准备离开跳水台时,内心也曾充满彷徨,毕竟那里承载着我最宝贵的成就,也铭刻着我不懈的拼搏足迹。然而运动员的道路终有尽头,人生的前方尚有漫长的旅程等待探索,因此我决定以崭新的眼光审视周遭,涉足更多不同领域,让生命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层次。
郭晶晶于2023年世界游泳锦标赛上担任裁判长职务。照片由本人提供。
请问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您作为裁判,目睹中国跳水选手赢得金牌,内心感受如何?
当时的情绪十分复杂。看到我们选手在赛场上的表现,我深切体会到他们付出的艰辛。另一方面,作为裁判,我必须全程集中精力,严格依据评分标准,不能掺杂个人情感,要维护比赛的公平性。说到底,这种感觉非常独特,既为中国跳水健儿感到自豪,也为自己能以不同身份继续参与跳水领域而感到安心。
问:从运动员到裁判,身份转变给您的工作内容带来了哪些转变?
作为参赛者,我只需心无旁骛地完成自身表现;作为仲裁者,我必须深入探究规章的细微之处,密切留意每位选手的表现特征。工作核心由自我超越转向了为赛事效力,过去每日思索的是怎样加大挑战、降低差错,如今会投入精力钻研规则修订,还要从世界范围出发考虑怎样使跳水项目更趋公正、更具号召力。这种更迭让我领悟到,体育事业有赖于多元身份的协同推进。
跳水是一种需要反复练习才能达成完美表现的体育项目。这种极致的挑战,对您产生了哪些改变?
反复练习让我明白,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卓越需要付出艰辛的代价。许多人生经历告诉我们,持之以恒至关重要,切不可急于求成。所谓追求完美,并非意味着要达到完美无缺,而是要秉持精益求精的精神,即使遇到挫折,只要坚持不懈,就能逐步接近理想。我日常行事也秉持同样的理念,无论是处理家庭事务,还是参与社会公益,都耐心细致,循序渐进。
想:关于活动类别,比如健身锻炼、慈善活动、家庭事务、个人成长等,要确定优先次序,又该怎样安排时间与投入精力呢
处理这些事务没有固定顺序,因为人处在不同的人生时期,关注点必然随之改变,维持稳定才是关键。我不会将它们看作必须按次序完成,而是类似制定训练方案,先做好长远打算,再根据情况随时变动,比如陪伴孩子时就会暂时搁置工作,全心投入家庭生活;在从事体育活动或公益任务时,也会妥善安排时间,仔细筹备每一项工作。每个角色对我来说都同等重要,都需要倾注全部精力去承担和奉献。
郭晶晶在2025年联合国海洋大会上发言。 图为受访者提供
“运动员可以把外界的支持当成动力,学会过滤掉不必要的声音”
问:今年是全运年,您最近在忙的是否和全运会有关?
确实如此,本人担任广州市南沙文化会副会长期间,持续致力于促进文化与体育的深度结合。今年,南沙区成功策划了湾区迎全运体育季系列活动,并且举办了中国体育荣光印象展。期待通过这些举措,让大众能够深刻体会体育的独特魅力,以及文化的深厚内涵。
请教:网络平台的高关注度给体育健儿的发展带来了哪些作用?运动人员需要怎样应对这种关注热潮?
这确实有利有弊,一方面,高关注度有助于运动员迅速获得关注,进而得到更多支持,甚至能为体育项目争取到更多资源。另一方面,过度的关注也可能让运动员承受不必要的压力,例如一些微小的失误会被过分放大,个人生活也会受到过多的关注。
运动员能够将外界鼓励当作前进的源泉,懂得排除干扰信息,集中精力进行训练和竞技。赛场上的发挥才是运动员的核心,这样才能充分展现个人能力。
请问要想获得出色表现,运动健儿除了天资,还应该拥有哪些素养?
我的看法是,顽强精神十分关键。我从七岁起就接受锻炼,面对重重挑战,却从未停歇,经过多年奋斗才达成心愿。此外,自我约束同样不可或缺,运动员必须具备极强的自律性,持续不断进行训练,这是取得一切优异表现的根本。当然,也得益于整个集体的努力,我们的成功并非单凭一人之力。
请问,与以往相比,现在人们对于奖牌和运动选手的看法,产生了哪些差异?
如今人们思想更为成熟,即便参赛者未能摘得桂冠,只要倾尽所能,同样会获得赞赏,这种转变十分可喜,表明社会对体育竞技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众多运动员也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汲取各类知识,以此拓宽个人发展的道路,增加人生选择的机会。
问:作为过来人,您想给现在的年轻运动员什么样的人生建议?
应当重视每日的锻炼时光,运动者的生涯十分短暂,每一次反复的打磨都在为将来奠基。无需畏惧艰辛,当下的不易终将化作日后的力量。即便未能达成预期的表现,也需品味其中的乐趣,训练里磨砺出的毅力和专注会转化为宝贵的生命资产。
此外,需要尽早规划人生蓝图,运动员生涯仅是人生旅程的一小段,年轻人应当抓紧时机多钻研、多沉淀,不论将来从事何种行业,都务必提前构建根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