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欣悦(重庆大学)
近日,有人跟随“城市探险小分队”参与上海一废弃工厂探险,不仅摔进烂泥里,还收获满身擦痕。这一事件再次将“探废打卡”的安全隐患抛向公众视野。当社交平台用“滤镜”包装“危险”,这场被流量推动的探险潮,早已从探索城市记忆异化为用生命博流量。(10月22日 红星新闻)
在社交平台上,随处可见的“城市秘境”“废土美学”等标签把真实风险层层掩盖。斑驳墙皮下的石棉、锈蚀机器的漏电隐患,在网红的精修图中被“不小心”抹去。更荒谬的是,有人将撬锁、躲避保安等违法行为包装成“探险攻略”,平台算法还在推波助澜。
今年8月,大连一位摄影师为寻找更符合角色氛围的拍摄场景,冒险进入一处贴有明显警示标识的废弃广场,不幸发生高坠事故。这一次次事故都在不断警示大众:当探险变成流量生意,所谓的“废墟浪漫”不过是危险的遮羞布。
值得反思的是,监管的滞后与平台的失责共同催生了这一乱象。处于灰色地带的废弃建筑往往缺乏系统封闭、安全巡查和醒目的危险警示,极易成为探险者眼中的“法外乐园”;与此同时,平台虽在图片顶部标注“存在风险”,但在算法助推、流量导向的极具诱惑性宣传下,警示效果微乎其微。治理的缺位叠加平台的纵容,不仅放大了安全隐患,更让年轻人在“废墟美学”的包装下忽视了潜在危险。
年轻人对城市历史的好奇本无可厚非,但当探索变为违规闯险,当废墟打卡变成流量竞赛,这份好奇便失去了理性。如今,破解之道在于“硬约束”与“软引导”并行。一方面,需依法追究违规探废者和失职平台的责任,同时对明显教授翻墙、躲避监管的危险内容及时限制、下架;另一方面,将废弃建筑纳入城市更新规划,对有价值的遗迹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适度开放,让 “探险” 在法律和安全框架下进行。
当废墟探索不再以生命为赌注,当流量狂欢让位于安全底线,这场被滤镜扭曲的潮流才能回归理性。毕竟,城市遗迹的价值不在冒险刺激中,而在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守护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