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与家庭中艰难寻找平衡的家长们,将育儿“外包”给大学生。这些大学生陪着孩子做作业、读绘本、学拼音、捉迷藏、出门玩耍,有时还需要在家中将孩子们哄睡。与注重课业辅导的家教不同,陪伴服务有更多情绪投入、更多情感交流。
明薇(化名)第一次和文彦(化名)见面,女孩因为害羞而躲在桌子下不肯露面。明薇想起孩子母亲的嘱咐,将孩子培养得开朗一些,“至少见人要打招呼。”
明薇会每周撰写工作日志,记录当周内容与孩子情况,但鲜少收到家长有信息量的回复,多半是一句:“辛苦老师,孩子这块需要你费心。”
一次陪伴三小时收入仅三百元,但明薇不太在乎,“我很喜欢这个孩子,想要多陪陪她。”文彦羞用语言表达爱,但总会将学校里做的手工——黏土蛋糕、扭扭棒、手工本子——珍重地在她到来时展示。时不时地,文彦会轻轻牵住她的手。如果可以,明薇希望能陪伴文彦一辈子。
长久的陪伴时常模糊了界限。有两次,文彦直接喊明薇“妈妈”,一次是兴奋地邀她去看自己的画作,一次是类似的忘情时刻。
明薇一开始以为是自己听错了,后来再一次听到,她确信耳朵里传来的声音的确是“妈妈”。她感受复杂,伤心、难过,也有一丝对孩子的怜悯。她从孩子口中得知,在所有家庭成员里,文彦最喜欢爷爷,其次是奶奶,“最不喜欢的就是妈妈”,连家里的阿姨都比妈妈更亲近。
孩子的幸福很简单,它就藏在生活的每一件小事里。陪孩子做这五件事,非常能提升孩子的幸福感。
01 陪孩子玩游戏
对孩子而言,没有什么比玩耍更快乐的事情了。
虽然游戏常常被很多大人误解成为消磨时间的无聊之举,但是玩耍是每个人在童年时期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是孩子探索学习的重要途径,会玩的孩子常常也很会学习。
作为父母,不仅要支持孩子去玩,也要意识到:陪孩子一起玩也很重要。玩的时候,放下手机和工作,全心全意加入孩子们的游戏,不仅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玩耍中也能教育引导孩子,寓教于乐。
有一个能耐心陪伴自己玩耍的父母,是孩子的幸运。
02 多陪孩子一起吃饭
陪孩子吃饭,也是大事。
如今,很多家庭的饭桌已经少了一丝烟火气,年轻的父母,有的忙于工作,很少能坐下来陪孩子吃饭;有的懒于做饭,经常点外卖了事;还有的父母喜欢一边看电视玩手机一边吃饭,饭桌上弥漫的是沉默……
吃饭这件事,俨然成为很多父母最不珍惜的小事。然而餐桌冷清的家庭,很难养出幸福的孩子。
孩子对家庭最初的记忆,往往就在于这一方小桌子上,暑假的时候,孩子在家里时间比较多,父母应该多腾出时间和孩子一起吃饭,家人围坐一起,聊聊家长里短,这就是最接地气的温暖。
03 偶尔给孩子一些仪式感
仪式感看起来非常的表面,但也最能带给人们幸福。
节假日、生日、纪念日……收到祝福之前,我们总是充满期待,孩子们表现得更明显了,欢呼雀跃,连眼睛都放着光。
在平常的日子里,仪式感也不复杂,早上出门前的拥抱,临睡前的一句晚安,饭后一家人出去散步,这些小事体现的是对生活的热情。
生活在仪式感很强的家庭里,看到父母用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平凡的日子,孩子也能受到影响,学着更加认真地对待生活。
04 共同参加一些活动
暑假时间充裕,家长可以陪伴孩子共同参加一些活动,比如户外运动、参观博物馆、参与社区活动等等。
但需要家长注意的是,“陪伴”是强调孩子的主导地位,是家长要花时间陪孩子做他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去做家长想让孩子做的事情。
05 与孩子有良好的互动
经常会有一些父母抱怨孩子不爱主动跟自己说心里话,出现这种结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人们曾经粗暴地打断、呵斥孩子,时间久了,孩子的心充满了孤独。
孩子常常凭自己的感受来衡量父母的爱,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不喜欢被说教、不喜欢唠叨,毕竟对于他们来说,很多道理他们都懂,家长要放弃权威的角色,平等地和孩子沟通,
当孩子说出内心感受时,大人最需要做的就是积极主动回应,这是良好的亲子互动的基础。每个孩子都希望父母能看到并理解自己的烦恼,家长在倾听的过程中,也会让孩子感觉到尊重,进而愿意继续向父母敞开心扉,让亲子关系更亲密。
(羊城晚报•羊城派综合自新京报、中国教育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